精细化管理专家汪中求的成功之路 “贫困是我上的第一所大学” 1963 年秋,汪中求出生于石钟山脚下江西省湖口县,一个美丽而贫困的地方。汪中求曾把家乡湖口称作“糊口”,在他童年的记忆里,家乡的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一年的收获仅够糊口。汪中求的家乡没有小学,为了能让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连肚子都填不饱的乡亲们用柴米油盐作工资,从外地请来了一个叫吴集瑚的老师,给村里的孩子教授知识。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汪中求每学期交的学费是 5 两油、5 斤大米和 50 斤干柴。 上学的同时,汪中求还跟一位叫郭先赐的民间武术教练习武。师父第一天教他练的入门功夫是扎马步,这是练武的基础。严厉的师父要求汪中求随时随地练习,就算上厕所也要用扎马步的方式。练了没一个月,汪中求便对扎马步觉得枯燥乏味了,要师父教他真正的武艺。师父告诉汪中求,别小看了扎马步,把马步扎到极致就是绝技。汪中求听从了师父的劝告,一扎就是三个月,有好几次汪中求在茅厕的木板上扎马步时间过长,因为体力不支而掉进茅坑。别人因此而嘲笑汪中求,师父却对他大加赞扬:连“屎”都不怕,肯定能练出一身好武功!汪中求就这样跟郭师父练了 8 年的武术,也受了 8 年的摔打和磨炼。 高中毕业后,由于经济拮据,汪中求不得不辍学回家务农。汪中求的人生有两种选择,要么与贫穷为伍,甘心务农;要么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他选择了后者。汪中求每天往返于 4 公里长的村里与乡政府之间的路上帮公社挑化肥,凭着习武时练就的一身好体力,他一次能挑 160 斤化肥,能赚 6 分 4 厘钱,一天能赚 4 元多钱。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汪中求总算挣够了重新回到学校读书的费用。 1980 年,汪中求考取了江西九江学院中文系,中文老师刘文约十分低调和谦虚,治学态度严谨,学生任何一个字、一个词的错误,他都会循循善诱地加以讲解纠正。刘老师要求学生注意每件事的细节,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勿以事小而不为”。受刘老师的影响,汪中求大学毕业时的毕业论文内容就是分析一个“叩”字——《析〈过秦论〉中的“叩”字》,一个简单的“叩”字,他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分析透彻,鞭辟入里,受到刘老师的赞赏。 1984 年大学毕业后,汪中求成了县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领到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工资的那天,汪中求特意“吃”遍了县城的 23 个包子店,每个店吃两个包子,虽然肚子胀得受不了,却非常开心——平时只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他从来没有这么放肆地满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