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996 成为热点话题,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的负责人相继就996 发表看法。所谓 996,是指工作从早上 9 点到晚上 9 点,一周工作 6天,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如何看待工作与休息、奋斗拼搏与加班文化、员工权利与企业治理,引发全社会的广泛讨论。996 与奋斗无关,与利益有关王新亚舆论场关于 996 工作制的讨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仍未终结,甚至不时还“高潮迭起”。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一个明显违法的做法为何一直屹立不倒,甚至在基本的是非问题上还纠缠不清?原因恐怕在于其中关联的利益,以至于 996 的辩护者们即使面对大多数人认可的常识都拒绝承认。毋庸讳言,996 的辩护者们阵容是强大的,他们中不乏我们这个社会最为推崇的一些明星企业家。他们的辩词本身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又天然带有主角的明星光环,因此具有强大的迷惑性。不仅如此,一些人还善于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比如他们的核心“话术”是把 996 和奋斗联系起来,捆绑起来,甚至唯一地等同起来。在他们的论述中996 违法、违反情理,这都不是事,只要一个“奋斗”就够了:不奋斗,哪来的未来?不 996 哪来的未来?为了未来,难道不应该 996?为了未来,必须 996!只能 996!为了“夯实”这个逻辑,“成功者”拿自己的“忘我工作”现身说法,搬出一大套高大上的说词和例证,连“两弹一星”都被拿来说事。他们甚至将合法的 8 小时工作制作为 996 的对立面污名化,凡是老老实实 8 小时上班的就是不努力,不奋斗,求安稳,“没有未来”,等等。这是一连串极具迷惑力的操作。只可惜这种逻辑一开始就是错的,这个强行人为设定的公式“996 二奋斗”并不存在,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推导自然只是错上加错。奋斗,必须是自愿的,支持它的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信心。对于企业强制推行的 996 而言,如果没有制度落实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一致的刚性,没有制度保障员工有坚实的未来,奋斗就无法存在。当员工缺乏长期合同的保障,随时都会被裁员,没有确定的回报来奖励责任感,甚至连加班费都拿不到,这时候奢谈奋斗无异于“何不食肉糜”。在人口红利的尾声阶段,强推 996 是一柄双刃剑,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员工,必然透支未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效应。不得不说,这碗由明星企业家精心烹制的鸡汤虽然看上去很高大上,但明显有毒,劳动者很难笑纳。还需要警惕的是,这种毒鸡汤论调无异于对奋斗精神的解构,对建设法治社会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