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则教案(1500 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同学们知道,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基本性质,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有所涉及。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比较抽象,所以初三学生要真正理解的分子、原子的性质是较为困难的。于是本节课,通过探究实验,微观动画,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分析,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即宏观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究微观世界,认识分子;②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育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②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培育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证实分子的存在: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用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然后再展示出我们人类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我们人类用肉眼看不见,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为了说明这一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对具体的数字感觉枯燥,效果差。通过多媒体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分子 通过讨论沟通,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育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下面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