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杜甫)阅读答案与鉴赏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言及个人的不幸遭遇,完全是体恤别人的困苦,但它给予人们的并不是一点廉价的同情心,而是同样博大的情怀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诗人原来住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的草堂,后来移居东屯,将草堂让给他的一位从忠州(今四川省忠县)调到夔州任司马参军的吴姓亲戚居住。吴郎寓居草堂后,插篱为墙,致使从前常来杜甫堂前扑枣的西邻老妇心怀疑惧而不敢再来。杜甫得知此情,便以诗代简,写了这首诗来送给吴郎。 这首诗的文字浅近平易,粗看题旨也十分明白。然而词淡语婉情深,值得反复吟咏品味,而且越品味就越感受到诗中蕴蓄的感情诗那样的酷热深沉厚重。从这首诗里,我们听到了一千多年前诗人热烈跳动着的心声,窥见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这首诗的题旨说起来很简单:告谕吴郎要体恤穷困的西邻老妇,让她毫无顾忌地来堂前扑枣充饥。诗地第一句,就已将这首诗地主旨直接明白地揭示出来了。一个 “任”字笼罩全篇。“任”是“随意”“不加干涉”地意思,从这一个字,不难体会到诗人对西邻老妇地无限关怀和同情。诗写得有情有理:对吴郎是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全诗就一个“任”字从情和理两个方面发挥,千层百折,步步深化,将理说到极透处,将情写到极浓处,直到笔酣墨饱,和着血泪写出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来。 第二句,是申说任其扑枣的原因。七个字包含了三层意思:“无食”,言饥馁;“无儿”,言孤苦;“一妇人”,指明是寡妇。“哀哀寡妇诛求尽”(《白帝》),杜甫对命运最为悲惨的寡妇一向是最为关怀和同情的。由于充分地写出了西邻老妇地苦况,也就进一步揭示出上句中“任”字所包含地丰富的情感内容---诗人对一位穷困孤苦老妇人的深切同情。表面上看来,这两句诗只是说自己过去如何体恤邻妇,实际暗中已包括了吴郎在内,蕴含了这样的意思:现在和将来,你吴郎也应该实行这样的态度。可以想见,假如吴郎也是一个富于同情心的人,仅仅读到诗的开头这两句,就会顿悟其间的深意,对自己插篱为墙的粗疏行为(不一定出于吝啬),产生一种愧恧不安的感情的。 三四两句是一二两句在一种回环往复形式中的进展,表面看是重复,实际上思想感情已经深化了一层。这样的重复,使事理所含的“因”(穷困)和“果”(扑枣)的内在联系,有隐而显,揭示得更为充分,由此就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邻妇了解深切,关怀备至,因而使感情的色调加浓加重,显得更为丰富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