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标识朗读|城市的标识课文原文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七单元珍惜 的第三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路: 本着《新课程理念》中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开展,通过质疑、阅读、朗读、思考、沟通等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以读促悟,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扎实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进展。 教材解析: 《城市的标识》是是著名作家张抗抗的一篇文章,从城市雷同现象说起,使读者感受到城市建设的大同小异,反衬出对城市人文精神的忽略和冲击。进而通过不同城市的代表树木进行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树这一独特的事物在塑造城市特色上的独特作用。最后阐释了之所以称树为城市的标识的原因,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人们珍惜树木、保护城市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意识。文章层次清楚,语言富有特色,是一篇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练习表达、诵读感悟的好范本。 生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识字学词能力,能够自主阅读文本并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能够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理解文本内容,能够主动提出问题,结合文本思考,较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诵读和识记方面能力较强,能够根据文本内容和文字特色熟读背诵句段、积累语言。对于生活情境有自己的发现和感悟,具有热爱自然、渴望保护自然的心灵。但是学生对于人文精神、文化底蕴感悟不深,体会通过珍惜树来体现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保护这一主题理解起来仍有难度。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识字学词,理解标识、茫然无措、婀娜苗条、风韵、大同小异、川流不息、蜂拥而来、蔚为壮观、忠心耿耿、小心翼翼、芸芸众生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进而摘录积累。 3、了解文章内容,知道树被称为城市的标识的原因。体会文章先写雷同、后写独特性的反衬写法,感受城市雷同带来的压抑感和千姿百态的树带来的风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结合语境理解、积累新词,了解文本的内容,感受城市雷同带来的压抑感和千姿百态的树带来的风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先写雷同、后写独特性的反衬写法。 教法:以读促悟,创设情境, 学法:对比诵读,积累汇总,沟通合作 老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主阅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直入课题: 1、今日我们一起走进珍惜这一主题单元,学习一篇极富韵味、引人深思的课文,题目叫《城市的标识》。 读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