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败德行为约束与企业行为伦理化趋势探析摘 要:企业行为依据经营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标尺可区分为败德行为和道德行为两种类型。败德行为是属于行为主体在经过经济层面、心理层面及战略层面等三维成本和收益核算之后所作出的理性选择,只不过败德行为对社会及消费者、竞争对手等产生着外部不经济效应。败德行为的萌生和实施,依赖着信息不对称性、素质不全面性和市场不完善性三维约束,也正因为有着多维约束,败德行为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依然存在但又不可能全面走向现实化。在外在导控和内在修养方面不断加以强化的约束下,败德行为将最终走向弱化甚至退隐,企业行为伦理化趋势必将明晰地得以展示。 关键词:败德行为;心理成本;伦理化;隐性激励。 企业经营是为了获取最大抑或满意利润,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单向的扭曲的唯利是图、有意识地实施败德行为的现象屡有发生。如此,我们就不得不关注:败德行为何以发生?如何弱化?企业行为能否以及怎样伦理化? 所谓败德行为就是指行为主体在发动和介入经营活动时有意识地违悖道德原则,以求达到自我利润或效用极大化目的。败德行为程度不同地体现在对社会责任、消费者利益以及竞争对手权益等等方面的侵害,并在侵害他方权益的同时获取期望效用。在此,有必要明晰的是,败德主体实施败德行为并不是无成本的行为,败德行为作为一种盈利手段,同样既具成本也具收益。 第一,从经济层面分析,体现为败德主体成本及收益与社会成本及收益,前者是指败德主体在实际操作败德行为过程之前所分析得出的预期投入的成本及由此引致的预期收益;后者是指因败德主体实施败德行为而有可能引致的社会总成本(包括败德主体个体成本及败德行为对社会引致的额外成本,如对环境的污染及由此而引致的整治成本、对顾客造成的伤害成本和其他成本等)和社会总收益(包括败德主体个体收益在内的对社会的总效用)。败德主体在实施败德行为前,一般都要有意或无意地进行预期分析,只有当预期的败德主体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败德主体收益大于社会收益时,即预期自我纯收益大于社会纯收益时,败德行为才有可能发生。换言之,败德行为必然具有“非帕累托改变”性质(即一方受益必然引致他方受损)。 第二,从心理层面分析。其一是自然人角度。任何人从事败德行为,都会附生一定强度的心理成本,这种心理成本本质上归因为道德尺度的内控作用。心理成本是一种无形成本,它不表现为显在的货币量度,但也是人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