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我们追什么?──两位老师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认识及设计的比较日 当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对故事都会有不同的独特感悟;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去读一个故事的时候,更会有一个个知识点的在我们眼前涌动。然而笔者认为语文老师此时面对文本,应该考虑的是预测学生阅读这个文本时,会对什么最感兴趣;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后,给学生最终留下点什么? 《夸父追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三年级下册的课文,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各自阅读文本,之后各抒己见谈体会,最终形成以下两种比较鲜亮的不同观点: 观点一: 夸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夸父心中的宏愿希望太阳永远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至死也未能如愿。读后让人有一种淡淡的酸楚,深深的遗憾。夸父虽败犹荣,他的精神与天地同在。这不禁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荆轲可谓英雄也!项羽自刎乌江,壮志未酬,然他仍是一代枭雄。真是成亦英雄,败也英雄。 观点二: 神话故事描述时所展示出来的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应该是课文的精髓。阅读的兴趣点应该在故事的奇妙之处。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上得了天,入得了地,下得进海,令人非常艳羡;女娲用泥土捏出个泥人,仙气一吹便成了真人,这是奇妙。课文《夸父追日》也是一个这么奇妙的神话故事,学生的兴趣点会在何处呢?应该不会在于夸父是否是英雄?而在于故事的奇妙在哪里? 顺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便有了如下的两种课堂设计: 设计一: 课堂以对英雄的认识贯穿始终:首先导问夸父是英雄吗?而后研读故事中哪些句子能说明夸父是一名英雄?找句子沟通感悟。最后拓展延伸,对夸父的英雄形象进一步认识,得出对于英雄的比较全面的理解。 设计二: 课堂以感受故事的奇妙为线索:首先解题导入,谈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而后研读故事,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具体找找哪些句子描写十分奇妙?最后深化理解,找到故事中最感人的句子,进一步认识神话人物夸父。 纵观以上案例,两位老师如此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初浅的观点: 一、两堂课的设计者,两种阅读教学指导观念的展示 前者处理教材时把落脚点定在人文价值的取向上,以此贯穿始终;后者处理教材的落脚点定在学生的兴趣点上,循着学生最感兴趣的路线,走到课堂的深处。 二、两堂课的设计者,两种师生观的碰撞 阅读课堂中,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还是主导?前者,他有着十分强烈的控制欲望,不仅主宰着课堂进程,甚至还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