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分院拟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论证报告一.设置专业的主要理由和基础伴随着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与工业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先进制造等创新成果跨界融合,引发了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系列新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正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并推动着全球工业体系的智能化变革。智能制造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并已成为制造业重要的发展趋势。《2016—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认为,2020年智能制造产值有望超过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首先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如: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这三大核心零件部分方面,国内一些企业已有所建树,部分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次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减,掀起了一股“机器换人”的热潮,广泛应用与焊接、涂装、码垛、搬运、装配、加工、清洁等,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市场规模在快速增长,2011年-2015年年均增长25.6%,据统计未来五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每年19%以上。二.专业人才需求的分析(就业趋势与信息分析需有具体数据材料)智能制造时代,需要更多拥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即更多具备通用性、专业性、融合性技能的人才。在工业机器人行业,对于人才需求包括:掌握先进系统控制软件、装备机械,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集成等方面的研发人才;机器人工作站的开发、安装、调试、保养、检修等方面的技术应用人才以及机器人销售运营专业人才。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将超过100万台,需要20万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从业人员,该数据意味着,在2020年前,平均每年需要培养至少6万名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截至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总体招生规模不超过5000人,导致总体人才供应规模小,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将面临“人才危机”释放出巨大的就业缺口。三.专业办学条件分析1.师资队伍具有一支专业结构合理,职称和学历结构适宜的教师队伍。机电工程分院现已拥有一批稳定且专业化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共有专职专任教师25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8人,硕士研究生15人,其中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专业带头人刘薇娜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吉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制造工艺协会快速原形制造技术分会理事、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吉林省教学名师、长春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长期以来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超精密加工技术等领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多次参加、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三等奖6项。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企业横向联合科研项目8项。在教学工作中,承担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3项,主讲本科生研究生课程8门,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2人。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1篇,被4大检索收录46篇。同时我们还聘请了企业人员讲授部分专业课和指导毕业论文等工作,这都为我们申请新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实验室我分院现具有一支成熟的实验教师队伍,并拥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实验设备投资近1297.23万元,实验基地总面积达1634平方米。其中包括电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电力拖动实验室、光机电一体化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等,能够满足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3.实践教学基地学院与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举办校企合作,学院以30%的股份入股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该企业具有德国元素,打造中德合作班,试图以先进的理念、独特的教学设备和科学的教学方式打造校校、校企三方合作的创新典范,使得机电分院的学生率先拥有去德国深造的机会,并且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去德国工作,为我校学生就业打开了一条国际化的通道。学院与吉林通用机械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于2016年3月,创办了合作班,目前有12名学生已经在吉林通用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毕业后,能全部留在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