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青蒿类别:清热药 拼音:QING HAO拉丁:Herba Artemisiae Annuae别名:蒿、草蒿、黑蒿、野兰蒿药用部位:全草药材性状:本品茎呈圆柱形,上部多分枝,长 30~80cm,直径 0.2~0.6cm;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为三回羽状深裂,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栽培要点:产地:全国各地均产采收加工:秋季花盛开时采割。除去老茎,阴干。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寒;苦、辛;归肝、胆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疽。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治疟疾 20~40g,鲜品加倍),不宜久煎;或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或煎水洗。禁忌:脾胃虚寒者慎服。 来源: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科属:菊科蒿属形态描述: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 50~150 厘米,多分枝,直径达 6 毫米,无毛。基部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形,三次羽状深裂,长 4~7 厘米,宽 1.5~3 厘米,裂片及小裂片矩圆形或倒卵形,开展,顶端尖,基部裂片常抱茎,下面色较浅,两面被短微毛;上部叶小,常一次羽状细裂。头状花序极多数,球形,长及宽约 1.5 毫米,有短梗,排列成复总状或总状,常有条形苞叶;总苞无毛;总苞片 2~3 层,外层狭矩圆形,绿色,内层椭圆形,除中脉外边缘宽膜质;花托长圆形;花筒状,长不超过 1 毫米,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矩圆形,长 0.7 毫米,无毛。生态环境:生山坡、林缘及荒地。广布于我国各地;亚洲其他地区,欧洲东部及北美洲也有。名称:青蒿咀饮片性状:为不规则段状。茎呈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质略硬,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叶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气香特异,味微苦。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炮制作用: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一、 青蓄素类药物的发展史 青蒿素是我国在世界首先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它是从我国民间治疗疟疾草药黄花蒿中分离出来的有效单体。它的研究始于 60 年代中期。在周总理亲自批示下,数百名科学家经过坚持不懈的深入研究而取得的成果。它是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究开发并在国际上注册的为数不多的一类新药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治疗恶性疟疾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伊斯坦布尔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