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数的概念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现行高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是学好本章教学内容的关键。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后,对三角函数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推广;又是下面学习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必要准备。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本节内容打算安排三个课时。本节课作为第一课时,重在使学生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掌握如何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将教材中楷体字排印的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余割函数略去不讲。教学中注重概念的引入,定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讨论交流的合作意识。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引入、剖析、定义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打破成规、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4、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它们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是整个三角学的基础,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会给后续学习带来困难,所以它又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教学难点:在定义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时,定义对象从锐角三角函数推广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媒介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因此任意角的正弦、2余弦、正切的概念就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二、教法与学法1、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知识和概念,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能力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情感层面: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学习兴趣不高,同时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2、教法选择结合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确立讨论法和启发引导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根据以上的分析,本节课宜采用讲解讨论相结合,自学辅导互穿插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和谐、愉悦的环境及辅以适当的引导。同时,利用多媒体形象动态的演示功能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以提高课堂效益。3、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确定学法为探究法和讨论法。三、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五个环节展开教学:①复习回顾,引入新课②新知探究,构建概念③深入探讨,概念提升④运用新知,解决问题⑤归纳总结,巩固提高环节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复习初中学习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学生熟悉的、简单的问题引入课题,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新概念的建构,降低切入点,增强学习信心。环节二:新知探究,构建概念将三角函数的定义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寻找最合理定义方式逐步形成新概念,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环节三:深入探讨,概念提升给出3个思考题:思考1:对于确定的角a,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a的终边上的位置是否有关?思考2:当角a的终边在x轴的正半轴上时,sina,cosa,tana有何特点?思考3:这三个新的定义确实是函数吗?为什么?3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品质。例1:已知角a的终边经过P(-4,-3),求sina,cosa,tana。拓:若将P(-4,-3)改为P(-4a,-3a)(a≠0),如何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设计意图:例1是概念的简单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1的拓展是探究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引出三角函数符号与象限的关系。之后通过学生自学单位圆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师指点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反馈练习:课本第201页:试一试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成绩,同时帮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