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高考语文茅盾、巴金作品专题分析现代长篇小说新范式的创造者——茅盾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1896 年 7 月 4 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 10 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他“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倡导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自己的小说中加以发展,创造出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子夜》分析我们先分析一下吴荪甫的形象,用纵横结构人物分析法。吴荪甫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的“新人”,是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家的代表。吴荪甫主要性格特征;双重性,即先进性和落后性先进性是指吴荪甫有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壮志雄心,是“20 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曾经游历欧美,眼界开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才能,精力充沛,生命力活跃,以自己的铁腕,精明、果敢和魄力,取得了相当成功,不光在上海有裕华丝厂在家乡双桥镇也有一些产业,包括钱庄、当铺等,在民族工业濒临危机的 1930 年,他力挽狂澜,既壮大了自己的产业,又回击了外国资本的野心。落后性是指吴荪甫在买办资本的进攻下,经济面临危机时,为了弥补工厂资金的不足,辞退工人,克扣工资等手段家规工人的剥削导致工人的大罢工,最后内外交困,以倾家荡产的悲剧收场。吴荪甫形象典型意义吴荪甫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其意义主要在于,他的悲剧正代表着他 所属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社会。巴金《家》分析巴金,1904 年 11 月 25 日生于 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父亲为官清廉,母亲善良、富有同情心,巴金称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第一先生”。巴金医生信奉人道主义,对个体生命保持爱与尊敬,与父母的关系很大。五四运动爆发,受新思潮影响,阅读《新青年》,参加社会运动。1923 年赴上海,在南京东南大学附 中读书。1927 年至 1928 年在法国留学,写下《灭亡》,1929 年在国内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巴金在二十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