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3)掌握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滑动摩擦力方向的方法。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2)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能与同学互相协作、友好相处。教学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f=μN。教学难点:设计探究方案,对实验数据的数据处理;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教具准备:波珠子、塑料筷子,木筷子、烧杯、啤酒瓶、洗衣粉、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 、测力计、毛巾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学生实验 1:把波珠子放在烧杯里,请学生先用塑料筷子尝试把波珠子夹起,再用木筷子夹波珠子。 学生实验 2: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拿着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动摩擦力从学生实验中引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作用点和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学生实验 3:手压着桌面向前移动,感觉摩擦力,然后增大手对桌面的压力,学生实验 4:在玻璃板上铺上毛巾测力计拉木块使它也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读数。然后把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测力计的读数,在木块上加上钩码,用测力计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下读数,试分析数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跟什么因素有关。教师讲解: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 N 成正比,有公式:F=μN。μ 是动摩擦因数,由摩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2.静摩擦力演示实验 1:推讲台而讲台不动,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的概念从实验 1 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演示实验 2: 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 50g 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