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深邃的人生感悟自读文本 读《伊索寓言》问题导学1.第 1、2 段,作者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2.第 3 段中,“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应如何理解?3.卢梭和作者对儿童该不该读《伊索寓言》的态度有何异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自主探究认真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并思考:《伊索寓言》真的不宜做现代儿童的读物吗?文法导析1.采用了先谈体会,然后类比联想的推理的写法。作者在开头首先表达了对人际交往的认识。第二段谈对历史的看法,把古代比作小孩子,由年辈想到了历史,由它们的共同点——阅历的深浅,人们的态度构成类比。2.幽默反讽的语言。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本文以九则故事为主体,作者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认识,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独到、深刻的见解,表达幽默、含蓄、风趣,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运用夸张、讽刺手法写一段文字,以此来针砭某一社会时弊。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一只乌鸦打算飞往南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一起停栖在树上休息。鸽子问乌鸦:“你这么辛苦,要飞到哪里去?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乌鸦愤愤不平地说:“其实,我也不想离开,可是这里的人都不喜欢我的叫声。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鸽子好心地说:“别白费力气了。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声音,飞到哪儿都不会受欢迎的。”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2)80 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 40 分钟课,一共只讲 12 次,酬金 16 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1991 年 11 月钱钟书 80 华诞的前夕,家中电话不断,亲朋好友、学者名人、机关团体纷纷要给他祝寿,中国社会科学院要为他开祝寿会、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一概坚辞。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等话题中。佳作片段也许,我们没有庄周梦蝶的浪漫,没有庄子那“泥泞中亦可”的超然;也许,我们无法像寂寞斗士鲁迅一样以血荐轩辕,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劣根性;也许,我们没有海伦·凯勒那虽然盲聋却以心灵探求未知世界的勇敢,但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接受《庄子》的熏陶,让自己接受《呐喊》《彷徨》的强音,让自己接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洗礼,借助书籍, 让心在潜移默化中沸腾,改变自己。当为官仅八十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