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工作总结通用 15 篇老师工作总结通用 15 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那么你知道总结如何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编写的老师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老师工作总结 1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老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应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我本人在 20xx 年上半年就用三个月的时间编了一本“挑战高考”(40 万字,海南出版社),书出版后,就连自己都不想用,因为绝大部分内容是东抄西抄而来的。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老师一味地“满堂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老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育。基本上采纳“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实行这种教学方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假如翻阅一些老老师总结毕生教学经验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至少 90 年代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同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老师特别是高三老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 四、过份局限于闭卷考试,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史学功能 传统历史教学一直沿用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真正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