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B.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21.D.中岳为嵩山,在河南省。2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如李密《陈情表》中“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B.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C.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D.科举,是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录取时是不分科的。22.D.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又叫入学考试。B.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C.乡试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D.会试,又称春闱。会试中考中的叫进士,第一名叫状元。23. D.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才成为进士。24.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C.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D.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24. A.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25.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B.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州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一职。C.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毕业。D.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