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2.0 个人研修总结(3 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讨论,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总结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2.0 个人研修总结篇一 本次培训我校共有304 人参加,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成语文、数学、英语等 11 个小组。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所有老师在组内依据所教科目及自身情况,在学校选定的微能力点中选择 34 个能力点,进行了为期 80 余天的线上学习,每人至少习得 50 个学时。后期老师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了 25 学时的线下学习,学习主要以微能力点认证的方式进行。 培训项目启动之初,就组建由校长张建国领衔,分管副校长俞亚萍主抓,教学教研主任、信息技术骨干老师等 5—7 人构成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并在省电教馆培训团队和承训单位专家指导下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进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了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主题、制定并落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整校推动实施方案。 所有参训老师在进行线上学习的同时,分管领导俞亚萍副校长牵头与果洛中学达成校际联盟合作,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同课异构评比活动,让我校老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赛课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寻找不足,在评比中突破自我,逐步提升教学水平。整个活动都在两校的录播教室进行,为老师们后期的观课、议课、磨课提供了便利,也为本次信息化培训项目的完成给予了保障。 校本培训考核实行校本自测、老师互评和管理团队评定等主要方式,将考核任务下放至管理小组,由组长依据前期制定的考核标准,对学员线下“三讨论、三实践”活动提交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在学员之间进行各项学习成果的互学互评活动,让大家共同进步,协同成长。 本次培训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帮助老师们实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老师们受益匪浅,营造出有利于老师教研的氛围,扎实推动了校本教研活动“步步有实效”,促进了老师专业成长,形成了有效的教研机制。 (1)是研讨制度,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负责人,在教研组指导下,组织实验学科的互观课、研讨课等活动。 (2)是共享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和老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激励每位老师放开自己,利用科组活动、业务学习、研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