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建构,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落实和实施,都离不开化学实验。我们采纳的鲁科版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探究”、“观察·思考”和“沟通·研讨”等栏目,不仅给老师带来了进展空间,同时也给学生的进展提供了宽阔的空间。现结合本人的教学,谈一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认识和实践。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充分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探究”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而化学教学要重在“做”,只有学生亲自做了,亲身经历了,才能培育学生的能力。今年我们进入了新课程改革,作为化学老师,仔细领悟新课程理念,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条件,根据鲁科版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或其他形式的探究活动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以揭示化学科学的神秘。 在必修 1 的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在实验室做了“探究钠的性质”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间的关系”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的实验。我们的实验室只有一名实验员,负责高一、高二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新课改后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我们高一化学组的老师为了能在新课改中让学生多做演示实验,每次准备学生实验之前,我们分好任务,利用没课的时间去帮助实验员准备。当看到学生在实验室欢乐地体验实验探究活动,作为老师非常欣慰。 2.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意识 演示实验中实验者是老师,而认识的主体是学生,虽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和理解化学之间的规律,却不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将某些操作简易、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在《钠和钠的化合物》一节的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仪器、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 Na2CO3 和NaHCO3 性质异同的方案,再由各组代表阐述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可行的给予肯定,不可行的给予指导改进,当然不可一棒子打死。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观察、分析、推理、探究,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