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教案设计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把握世人透露出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重点:诗歌拥有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的意象。 难点: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一课时 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名字查良镛。他是谁?喜爱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再看查良铮,有谁知道?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穆旦。二人皆为清代诗人査慎行的后人。而海宁査家历史极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代书香,明清以来是 文宦之家,文人学者辈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皇帝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氏兄弟虽然从未谋面,但有意思的是,他俩不约而同都选择拆字法为自己取笔名,不同的是,金庸将名字 镛拆开,而查良铮将姓拆开,这就是穆旦。 今日我们借这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走近穆旦。 二、背景介绍 联系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只言片语简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八年的情景,进而说说此诗的时代背景。明确:穆旦这首诗写于 1941 年日寇铁蹄践踏下的那段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日子。 三、诵读感悟 播放朗诵,学生自由模仿朗诵诗歌。注意朗读的停顿、重音和语调、语速。 四、理解探究 1、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说出诗歌中的意象及修饰词 (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北方的、枯干的)田野 (冻结的)小河 (古老的)路 (堆着沙土的)窗 (低矮的)小街 (泥草的)屋顶 (旧了的)镰刀、锄头 (飘落的)雪花 这些意象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3、结合背景,深刻感悟 老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于 1941 年,此时的中国正是灾难最深重的.年代。 老师总结:这些意象构成中国北方农村的景象,意境却是荒芜、冷寂、压抑、古老、固化正是借一景喻民族,这北方的农村不正是我们饱经沧桑的苦难民族,不正是古老而灾难深重的中国吗? 4、诗中重点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个人物形象。是怎样描写的?又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一个写脸色: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一个写哭声: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唔唔从屋顶传过屋顶。父亲的这张脸是勤奋农民的象征,也是久经沧桑的苦难民族的象征。儿郎的哭声则应代表新生和希望。然而子辈长大成人后,仍和父亲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一样地劳作、辛苦,一样地麻木、呆滞,这是何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