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的 N 种面孔 《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对“文学”这一词条有如下定义:“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对于诗,又定义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对于小说,则定义为:“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然而,理论是灰色的。复杂的文学创作和丰富的文学作品,经常会超越这些定义的限制,让我们对“文学之所是”不断产生困惑和新的理解。尤其是在 21 世纪的今天,社会的剧烈变化让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趋于多元化,相应地,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个性化。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人们习以为常的“真理性”认识遭受质疑,形形色色乃至相互对立的观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本期栏目中,我们将择取一些当代作家、学者讲述文学的片段,并进行必要的阐释和延伸,这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的现状,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学以至于对当前社会的理解。 NO.1 时代精神 人民 沙盘 月光 刘醒龙:文学要体现时代精神。当拜金、拜官和拜色之风盛行时,这种价值偏移会使社会向不良方向发展。也正因为有这种价值偏移,才凸显作家的存在意义。《天行者》描述了界岭小学一群处在社会最底端的乡村知识分子,写他们的人生状态,写他们的生活操守,本身就表达了文学对时下价值偏移的一种批判。小说必须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这是小说的生命力所在。 (刘醒龙,作家,1956 年生,著有长篇小说《圣天门口》《天行者》等,《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语出 2011 年 9 月 23 日中国文化传媒网的访谈) 贾平凹:作品一定要想到是给谁写的——是给人民写的。一定要到生活中去,为人民而创作。我这一代作家都是 50 岁以上的作家,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我觉得比年轻人要强。我们从小就是受这种比较传统的教育的作家,中国文人就是要以天下为责,为时代、为社会立言。 (贾平凹,作家,1952 年生,著有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等,《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语出 2012 年 5 月 7 日《西安日报》访谈) 李佩甫:凡是无用的都是无价的,凡是有用的都是有价的。我觉得文学应该属于这个范畴:它提供的是现实生活的一个一个沙盘。什么叫好?什么是好的生活?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应当怎样生活得更好?文学给你提供一个一个沙盘,让现实生活的人在这里面,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