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中语文秋季一轮复习备课系列:4.1.2《听听那冷雨》教案2(苏教版必修 2)一、说教材 1、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2、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 能力目标: 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 德育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 爱国情感。 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我凭主观臆测,认为之所以在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之外,选择了本文,是因为余光中的散文开拓了现代新散文的意境。在他的文中现代的小说、电影、音乐、 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都被拿来丰富作者的感性世界。在本文中更是淋漓尽致地将各种感官的感觉联系在一起,使形象在奇妙的联想中得到凸现。所以,呈现在读者 面前的冷雨,变得无孔不入,连同那情思一起在“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的通感中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新感觉。读 者也被带入了“连思想也都是湿润润”的意境之中。 本文的结构特点是: 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 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 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重点及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 二、教法、学法的阐述 涵泳法。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 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因此其审美体验是多维立体的。在对本文鉴赏的起始阶段里、感性阶段中,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