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高二年级语文教案 知识目标 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德育目标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 2 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进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度依据送,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 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 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些念”}:临别叮咛 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 3.赏读曲词《端正好》。全曲共六句二十五字,可要求学生先背诵,后作赏析。提问:这支曲子在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渲染出剧中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的? 明确:曲子句子式既整饬又参差错落,前 3 个三字句构成对偶、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