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素养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延安、枣园、南泥湾、一杨家岭的有关情况。 2、弄懂文中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了解诗的结构,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诗句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要学习发扬延安的伟大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学法引导 (-)老师教法 点拨、引导法。 (二)学生学法 主动探究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疑点 1、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本文重点。 2、了解诗中几个具有代表性事物的含义是难点。 3、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是本文疑点。 (二)解决办法 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像资料,适当进行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延安的资料。 2、课文插图,关于延河、南泥湾、杨家岭、枣园的图像资料,课文朗读录音。 3、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 1939 年至 1943 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予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沟通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沟通,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勾画难点、疑点。 (这里学生提出的难点可能有两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