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2)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2)_第1页
1/4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2)_第2页
2/4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2)_第3页
3/4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考点串讲】① 背景:必要性:a.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b.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A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B 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可能性:a.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b.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② 过程:a.提出: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b.目标确立:1992 年 10 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理论完善: A. 1993 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B、1997 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 意义:a.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c.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国际方面:a.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b.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国内方面:a.“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b.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c.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考点一:经济特区的创办① 含义: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② 创办:a.1980 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b.1988 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③ 条件: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案(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