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气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及应急抢救措施一、煤气分类(一)高炉煤气:高炉在生产过程中,因生产后产生的大量过剩炉气,这种混合气体,称为高炉煤气。主要成分:CO(一氧化碳),C02(二氧化碳),N2(氮气)、H2(氢气)、CH4(甲烷)等,其中可燃成分 CO(一氧化碳)含量约占 25%左右,H2(氢气)、CH4(甲烷)的含量很少,C02(二氧化碳), N2(氮气)的含量分别占 15%,55%,热值仅为 3500KJ/m3 左右。(二)焦炉煤气:焦炉煤气是指用几种烟煤配成炼焦用煤,在炼焦炉中经高温干馏后,在产出焦碳和焦油产品的同时所得到的可燃气体,是炼焦产品的副产品。主要成分:H2(氢气)(55~0%),CH4(甲烷)(23~27%),CO(一氧化碳)(5~8%),CO2(二氧化碳)(1.5~3.0%),N2(氮气)(3~7%),O2(氧气)(lt;0.5%),CmHn(芳香烃类物质)(2~4%);密度为 0.45~0.50Kg/Nm3,着火温度为 600~650℃。(三)转炉煤气:转炉炼钢过程中,铁水中的碳在高温下和吹入的氧生成一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回收的顶吹氧转炉炉气含一氧化碳 60~80%,二氧化碳 15~20%,以及氮、氢和微量氧。(四)水煤气:将水蒸气通过酷热的煤层(焦碳)可制得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 CO(一氧化碳)和 H2(氢气)),燃烧现象为火焰腾起更高,而且变为淡蓝色(氢气和 CO 燃烧的颜色)。半水煤气则为水蒸汽与空气共同与焦碳反应所得。(五)混合煤气:将不同比例的各类煤气混合在一起,用于特定目的的混合性煤气。二、煤气作业的分类(一)煤气危险区域内作业(仅限不涉及煤气设备设施本体及附属设施的常规作业)1、煤气危险区域:生产的高炉、焦炉、转炉、煤气发生炉等煤气发生设施及其附近区域;热风炉、焦炉地下室、煤气柜区域;煤气混合加压站、煤气洗涤水排放点和煤气泄漏点;正在放散的煤气放散点及周围 40 米;架空煤气管道及其周围 10 米;与煤气主体设施相连的附属设施(如水封、切断阀、放散管、盲板等)的附近区域。2、以上规定区域内作业均属煤气危险区域作业。(二)停产(运)煤气设备、设施上作业对已停产(运)的煤气管道、容器(煤气柜)、阀门、炉窑及附属设施(如水封槽、溢流管、放散管等)等煤气设备设施本体从事维检作业;(三)带煤气作业1、对正在运行(生产)的煤气管道、容器(煤气柜)、阀门、炉窑及及附属设施(如水封槽、溢流管、放散管等)等煤气设备设施本体从事维检作业;2、抽堵盲板作业(四)进入煤气设备、设施内作业凡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