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的针刺疗法蒙医的针灸疗法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16 世纪以后的蒙医学大量吸收了藏医等兄弟民族针刺疗法的理论和经验,使蒙医针刺疗法得到了进一步进展。《甘露之泉》从五个方面明确论述了针刺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针刺穴位、针刺疗法种类、针刺方法、疗效等内容,并指出"针刺疗法有寒针和热针两种",寒针只是针刺,热针则针刺与烤灸相结合。 蒙古族医学特色诊疗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蒙医药逐步形成了较为丰富而且独特的诊疗知识与经验。诊断 诊断是蒙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诊察和分析两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望、问、切三诊,观察和检查患者的全面情况和现症的本质,以掌握诊断必须的依据,然后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进一步了解疾病的一般规律和特别变化,鉴别出主与次、实与虚、确实与疑似,并结合六基症和寒、热证理论加以总结,对疾病作出正确的推断。 (一)望诊 是医生用视觉观察病人外部精神状态、色泽、形体、姿态以 及局部情况的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1.望色:望面部的色泽、气色。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容。人体发生疾病,面部的色泽会相应改变。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色泽表现,可测知脏腑功能的盛衰和疾病的部位及进展变化。正常人面部色泽是微黄、荣润、鲜亮而有光泽。如色泽暗晦、苍白、枯槁、面色青黑等均为不健康色泽。色赤多为热证所致,面色白多为寒证。颜面发绀,颊部粗糙多为赫依病和心脏疾病。小儿胸部有热症时两颊潮红、口唇发白。面色暗晦,精神衰极,言语低微不清,病情转入危重阶段突然转为两颧红晕如妆,精神转佳者为死亡预兆。但由于居住环境、季节、气候职业以及种族的不同而造成的面色改变,都不属 于病色,诊察时注意鉴别。 2.望形体:望病人体质强弱、胖瘦及发育状况,正常人五脏功能活动有力,则身体强健。反之,必定会导致体质的改变。还通过对病人的动静异常表现观察,也可测知疾病的部位。 3.五花的观察:舌、目、鼻、耳、口唇,蒙医诊断中称之为五花,这些器官与内在经脉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之花为舌,肝之花为目,肺之花为鼻,肾之花为耳,脾之花为口唇。五花不但是三根之所舍和运行之道,而且与黑脉和白脉及五脏紧密相连。这些器官的异常改变,可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 (1)望舌:即望舌形、舌色、舌苔。正常人舌象为舌体柔润,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有薄而分布均匀的白苔,反之为异常舌象。如赫依性病症之舌象多为舌质鲜红,干而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