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老师外出听讲座心得体会范文 老师外出听讲座心得体会 1 9 月 20 日下午,中科院讨论生院第四期“院士大讲堂”落下帷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讨论生院物理科学学院童秉纲教授以“漫谈讨论生教育与人生感悟”为题作主题报告。童秉纲院士从讨论生的学位要求和综合素养培育、科研实践举例以及人生感悟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科学讨论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强调由“知识传授型”向“独立讨论型”转变的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并对迈入科学殿堂的新生提出了殷切希望。 童秉纲坚持“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而不是专业机器”的观点,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进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作为 1981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流体力学专业第一批博导,童院士要求宽阔学生根据博士学位的要求,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化的专业知识,培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讨论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制造性的成果,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沟通中,童秉纲院士回顾了自己的科研生涯。作为流体力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童院士致力于飞行和游动的生物运动力学讨论(领域 A)以及气动加热新问题的理论探究(领域 B)两个讨论领域,其讨论成果分别受到中科院外籍院士吴耀祖所写评述的好评和航天界的关注。就领域 A 而言,从本世纪起,童院士组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和中科院讨论生院生物运动力学实验室的联合团队,建立了活体测量、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模化相配合的全部讨论手段,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科院重要方向项目先后两期的支持,并以执行主席之一的身份主持了两次香山科学会议(2025),并开展了昆虫飞行(拍翼方式和柔性变形)以及鱼类游动(自主的机动运动、运动链一体化讨论)等创新性讨论;在领域 B,童秉纲根据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方法论,致力于对非定常气动热力学,高超声速稀薄流动,前缘热环境的理论准则以及热通量 CFD 计算的物理准则等问题建立工程理论。 作为从教 58 年的老师,童秉纲院士重提“Q—A—K”育人方式,即培育学生通过学习(Toknow)、做事(Todo)和做人 (Tobe) 的 实 践 , 使 其 在 知 识 (Knowledge) 、 能 力(Ability)和素养(Quality)三个方面得到综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