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19 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化学原理》(1868-1871)一书,有各种文字的版本,这本书对无机化学家有很大影响。当 1869 年门捷列夫在编写《化学原理》这本教科书时,他必须根据元素的某一体系来编写以便在安排内容时不是以偶然因素而是以一定的科学原理作为指导方针。这种原理不是依靠偶然的、非本质的特征,而是根据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到 1869 年止,已有 63 种元素被人们所认识。在对物质、元素的广泛研究中,关于各种元素的性质的资料,积累日愈丰富,但是这些资料却是繁杂纷乱的,人们很难从中获得清晰的认识整理这些资料,概括这些感性知识,从中摸索总结出规律,这是摆在当时化学家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科学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后,许多化学家都把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这样就使元素原子量与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逐渐展露出来。1829 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把当时已知的 44 种元素中的 15 种,分成 5 组,指出每组的三元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原子量之和的一半。例如钙、锶钡,性质相似,锶的原子量大约是钙和钡的原子量之和的一半。氯、溴、碘以及锂、钠、钾等元素也有类似的关系。然而只要认真一点,就会发现这样分类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所以并没有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1862 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提出一个“螺旋图”的分类方法。他将已知的 62 种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因此他第一个指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是他的报告照样无人理睬。1864 年德国化学家迈尔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刊出一个“六元素表”。可惜他的表中只列出了已知元素的一半,但他已明确地指出:“在原子量的数值上具有一种规律性,这是毫无疑义的”。1865 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提出了“八音律”一说。他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在表中,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的重复,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就好象音乐中八音度的第八个音符有相似的重复一样。纽兰兹的工作同样被否定,当时的一些学者把八音律斥之为幼稚的滑稽戏,有人甚至挖苦说:“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呢?那样,也许会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六元素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