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活着》是我近年来十分喜爱的一部小说。当读完这本书合上书页的时候,那些让人或心酸或温暖的细节仍然萦绕在脑海中:年少的有庆献血救人,却被抽干血,当场死亡富贵亲手埋葬了有庆,瞒着家珍天天到有庆坟上痛哭;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的时刻,还大喊儿子苦根的名字;最后,只剩下年老的福贵伴着一匹老牛,在田野里孤单地耕种等等,都让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活着》讲述了富贵大半生的经历。年轻时,地主少爷富贵嗜赌如命,最终赌光家业,沦为佃户。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中身染重病。富贵进城为母亲抓药,在路上被国民党抓壮丁送上战场。枪林弹雨中,富贵侥幸逃生,后来又几番波折回到家中,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因为生病成了哑巴。全国解放后,富贵和妻子家珍含辛茹苦抚养一双儿女,但噩运仍然如影随行。为抢救县长的老婆,医生丧尽天良地抽干有庆的血,导致有庆当场死亡凤霞嫁给忠厚勤劳的二喜,夫妻恩爱,凤霞在怀孕生产时大出血死亡。家珍身患软骨病,长年卧床,在凤霞死后,她难过过度,过了不到三个月也去世了。二喜在施工场地被两排水泥板夹死,身体被挤扁,连一根完整的骨头都找不到。七岁的外孙苦根与富贵相依为命,苦根由于过于饥饿,吃了太多豆子被撑死。最终,只剩下年老的富贵,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据说,在创作《活着》之初,余华打算采纳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却总感觉写不下去。直到有一天,他突发灵感,尝试采纳第一人称,以富贵自已的口吻来叙述,终于思路大开,顺利完成《活着》。叙述方式的转变在《活着》中无疑是成功的,同时也是这部小说的特色所在。阅读《活着》,仿佛亲耳倾听富贵老人讲述自已的故事,原本悲惨的经历,通过富贵老人的感受,所传达给我们的,是满满的善意与温情。正如余华所说:在旁人眼中,富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富贵自己,我觉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 评论界把余华迄今为止的创作以时间为界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两个阶段。80年代的作品暴力而血腥 90年代以后的作品则温情和回归生活的真实。《活着》是余华 90年代以后阶段的代表作。在《活着》中,余华早期作品中对生活怀疑、无望的处世态度已消解,呈现的是热情与希望的乐观情绪。 《活着》的语言生动而富有抒情意味,家珍在富贵被抓壮丁回家后对他说:我也不想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有庆因不愿姐姐凤霞被送人而拒绝上学:他干脆一转身,脚用劲往地上蹬着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