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场会沟通材料 一、 课程构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10 年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校课程作为新兴课程实施以来,我镇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度走过了几个阶段: 1、困惑徘徊期:学校无策,老师茫然,陷入了困惑。 2、学习讨论期:利用网络资源,猎取、筛选相关学习资料:课程解读、设计案例等,组织学习。 3、实践初期:懵懵懂懂,朦朦胧胧,犹抱琵琶半遮面,课程是开起来了,老师们的办公桌上也堆起了所谓的活动材料,却显单薄零散,缺少系统主题与法律规范。 4、课程建构期:重新审视解读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开放性的活动性课程,并不意味着每个活动都是在校外实施的。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过程是在学校中、在教室里完成的。 策略一:借东风,近年来,在市教研室的指导和大力推动下,全市各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如雨后春笋,显示出强劲的进展势头。我镇将学校特色文化合理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校课程内容。例如:珍珠小学、大王小学、黑羊山小学的中国汉字教育;路旺小学的多元读写(课外大量阅读活动、诵读优美古诗文活动、家庭亲子读书活动、多元化作文);镇北小学的科技教育活动等。 策略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学年初统一拟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与内容,分阶段、分部门设计与实施课程。例如:中心小学的校外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黑羊山小学的石文化讨论(根据奇石、分类石、日用石、建材石的区分进行了样本的搜集、整理,文本、图片档案的制作);祝家小学的艺术教育和创新实践。 策略三:配合市教研室组织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评选活动,将项目讨论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例如:中心小学、大王小学的综合实践项目讨论经过连续几年的探究,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策略四:让地域文化、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包括经验老农、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老老师等)成为课程文化,立足农村,深化讨论挖掘,进行多元思考,以一带多,建构大的课程体系和讨论体系。 1、开设劳动和技术教育为课程。例如:中心小学“走进家乡的草编工艺”;珍珠小学、路旺小学、大王小学、西杜小学的“让校园绿起来 让教室绿起来---小种植活动”; 幸台小学、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