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校长新生开学典礼演讲稿 导语:复旦是梦想生根的地方。闪耀复旦百年星空的先贤,为后来的逐梦者奠基拓路;通识教育的蓝图,是梦想成长的沃土;一代代良师益友,为逐梦者引路指向。大学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日起,你们成为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信任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到底怎么学?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你们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日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要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这个导师可以是学校的老师,也可以亲戚、朋友或同学,等等。因此,在严格的意义上,真正的“自学成才”并不存在。韩愈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与此对应,对于学生,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和“释惑”。 你们都会归属于某个专业学科,因此你们当然将要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学生的“受业”。 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 (A. N. Whitehead)曾经批判上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大学教育,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给学生某些学科专业的一部分知识,而古代书苑中的哲学家给弟子传授的是智慧。”当时,爱因斯坦(A. Einstein)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呼吁:“仅仅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欢乐而又有尊严的生活。虽然,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其和谐的人格。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道德的有深切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反观当前,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具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即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制器”而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 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在内的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