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基层调研中的难题 如何化解基层调研中的难题 作者/ 韩立坚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 2025 年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把是否坚持调查讨论提到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高度加以论述和提倡,调查讨论之风在全党进一步兴起。在实际工作中调研工作的开展并不平衡,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状况,一些基层领导并没有把调查讨论摆上应有位置,这也是这些地方领导工作比较薄弱、领导水平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所在。基层调研为何那么难?应该如何化解调研中的难题呢?本文就此作了些讨论与思考。 基层调研为何那么难? 基层领导是党和政府组织领导体系的基础,与群众接触最频繁,在调查讨论工作中有着距离近、成本低、效率高等天然优势。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调查讨论却很难。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不重视基层调研难以摆上位置。虽然我们党历来强调调查讨论,但不少人认为调查讨论是高层领导的事,与基层关系不大一是认为基层的任务主要是执行,不需要调研,上级一声令下,下级闻风而动就行了。上级对下级的工作要求也常常是“不问过程,只看结果”,听汇报只听怎么行动、有多大效果,很少征求基层意见,听取基层的声音,有的连基层的调研报告都不同意看。这种只重命令、不重问计的工作态度,压抑了基层调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认为熟悉基层情况,调研是多此一举。有的领导觉得本地区本部门就那么大摊子,对多大规模、多少资源了如指掌,与群众接触也多,有什么情况不了解?即使下去调研,也是带着已有的框框,找一些数据和事例填充而已。与群众座谈,也是指示多、布置多,征求意见少,对不同观点甚至持反对态度。有的则把调查讨论理解为“做文章”,只是发表发表装点门面,根本不注重调研成果的运用,实际工作还是遵循自己固有的那一套。三是拍脑袋办事,不习惯调研。工作中遇事不与群众商量,不仔细讨论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凭主观意志和个人好恶办事。为了所谓“政绩”,即使劳民伤财也在所不惜。例如城市建设中大量的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不应有的浪费和折腾;在招商引资中大量的低产能项目结构雷同、重复建设;在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流转中只注重行政手段,而未能抓好典型引导和帮助群众克服困难。正是由于没有把调查讨论摆上应有的位置,一些地方经济工作才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工作不求新,基层调研难以形成风气。从调查的情况看,一些基层领导不重视调查讨论,与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