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评价方案提高学生素养——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的实践与讨论近年来,随着素养教育的不断深化,我们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讨论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加上其自身的特别性,老师对学生的美术评价更容易步入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老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老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老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兴奋,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待”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二:(传统评价)老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洁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制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育,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三:(单一评价)老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纳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育学生多方面素养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进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省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制造力的评价”的要求。本课题构建了“课堂——课外——期末”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与宽阔美术老师共同探讨。 一、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标准》美术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宽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加兴趣和参加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加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情景很感兴趣,很想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