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2)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方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3 教时(课前预习)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生设计): 1 从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看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确:舞台说明所反映的是 1916 年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连年内战,民不聊生的社会面貌。"裕泰"茶馆是北京城内硕果仅存的一家,可见军阀混战时期街市的冷落萧条,茶馆内设置的时装美人广告画和"莫谈国事"的大字,可以联想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也看到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从茶馆的修理门面,预备开张,足见主人王利发的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的特点。 2.与曹禹的《雷雨》作比较,看《茶馆》结构的独特性。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曹禹的《雷雨》与老舍的《茶馆》反映的社会时代接近,都是话剧形式,但结构特点却截然不同。《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尖锐集中,剧情发展紧张激烈。 《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 30 多个,有台词的近 20 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曹禹的《雷雨》人物不多,却关系复杂,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30 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人物形象也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再看情节。这一幕没有统一的剧情,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雷雨》第二幕中(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 5 人却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物又都溶在一个大的矛盾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