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高一语文教学案:荆轲刺秦王 2课题《荆轲刺秦王》(2)班级授课(完成)时间3 课时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重点难点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自主合作法 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一、 复习检查第一部分内容二、 学生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合作探究备注一、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 9、10 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1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 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明确: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 自然段)顾笑武阳(14 自然段) 秦廷搏击(15—17 自然段)倚柱笑骂(18 自然段) 遇难去世(19 自然段) ②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明确: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 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