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 2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班级高二一班授课(完成)时间1教师(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 (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 (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2)小论文写作: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重点难点重点: 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方法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学生自学反馈教学过程新知导学备注【课前导学】注明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主要指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 的过程; 3.从社会转型角度讲,民族融合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友好往来、民族迁徙、反抗统治者压迫、自身改革、和亲等【自学过关】1、孝文帝改革有哪些?都是孝文帝主持的吗?前后期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均田制的实质,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