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案学生案学习目标:1、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2、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3、 体悟诗歌的情怀,提高学生的品位;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品味语言,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预习案一、文本助读1、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 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 7 岁开始学诗,15 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 1400 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 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二、预习自测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坼 chè 乾坤 qián kūn 戎马 róng 轩 xuān 涕泗 tì sì解释: 坼:分裂 乾坤:指天地 戎马:代指战争 轩:窗户 涕泗:眼泪、鼻涕2、请学生听读,要求静听,潜心感受。播放朗读材料。3、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4、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我的疑惑探究案 1、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师概括)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1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2、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