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庆安中学 2014 高中生物 1.1 分离定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 2一、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总结,自己得出结论,为学生发挥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中的第一节。本节内容是按科学发现史的线索编写的,由“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打下伏笔,奠定基础。在遗传学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及其处理教学重点:显隐性和基因型判定分析的技巧和方法。教学难点:自交和自由交配及淘汰和不淘汰对遗传概率的影响。本节课重点是利用已知信息分析题目所给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表现型及基因型。为学生搭建阶梯,逐步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发现规律,总结做题的技巧和方法。难点是区分自交和自由交配的不同,了解本质区别,将此应用于遗传概率的计算过程,总结两者的做题方法。淘汰和不淘汰则是要联系进化的实质——基因频率的改变进行分析,两者的做题方法是有区别的。对此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和技巧与方法。三、学情分析及学习方法的设计:本节课是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继在对基因分离定律基础知识复习之后,有关定律应用的方法和技巧的课程。学生已经通过前阶段的复习掌握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等基础知识,只是对知识的应用还不到位,因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是给学生一个过渡,现在自主复习部分整理所学的知识,而后通过情景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所整理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总结技巧和方法。四、教学目标的设计1.巩固整理基因分离定律的概念、实质和交配类型。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分析显隐性和基因型的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区分自交和自由交配、淘汰和不淘汰对遗传学的影响。4.通过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