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 3 月 (本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 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 2 分) 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A.猪骨骨核 B.贮粮窖穴 C.稻谷遗存 D.炭化谷粒 2.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芸芸。……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进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北京地区流行过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下列属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的有( )①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④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5. 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包括( )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 ②自耕农土地私有制③地主土地私有制④国家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租佃经营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其产生和进展的条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进展 B.战国时期租佃经营就已产生 C.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租佃经营方式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D.宋代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7.下列有关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始于北魏 B.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的土地 C.这一制度的实行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现象,使农民的生活相对稳定 D.隋唐两代不但继承了这一制度,而且有所进展 8.某地出土一张明代地契,该地契反映当时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能包括( )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B.争取到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 C.减弱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佃农的地租剥削已经非常轻 9.“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