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东周”圜钱蕴含的历史故事:东周、西周(圜钱) ■安徽安庆陈璟 西汉初年,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曾对秦王朝的政治得失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吞二周而亡诸侯”即指被秦所灭的东方诸国。那么,“二周”究竟是什么?人们所熟知的周朝是指从周武王灭商开始到被秦国所灭结束,即约公元前 1046 年至公元前 256 年,共计存在为 790 年。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都城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周幽王被杀于骊山,平王即位,被迫迁都洛邑(今洛阳)。后人结合历史事件,并根据地理位置将周王朝划分西周(前 1046—前 771)和东周(含春秋与战国,前 770—前 256)两个时期。自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开始。然而,贾谊所指的此“二周”非彼“二周”,他指的是战国时期从周王室内部分裂出去的两个小国,前者曰:“西周公国”,后者曰:“东周公国”。原本就已是割据征伐的乱象,诸侯们时不时又来“问鼎中原”,周天子如履薄冰朝不保夕,偏偏王室内部却又出现分裂的情况呢? 公元前 440 年,周考王封其弟姬揭于河南(今洛阳市及其西部地区),是为西周桓公,建立西周公国。据《史记·周本纪》等文献记载,西周威公死后,西周惠公即位,因兄弟不和,公元前 367 年,其弟姬根发动叛乱,并在赵、韩二国的武力支持下建都于巩(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是为东周公国,号东周惠公。作为同是周王室重要成员的二周公国,名义上是周王室的一母同胞,实际却是矛盾重重,《战国策》等文献均有其相互征伐的记载。由于周王室地位的衰微,临近王畿的西周公成为周天子身边掌握实权的人。 战国中后期,王畿洛邑地区被韩魏秦三国团团包围,作为王室的核心,西周、东周公国不仅在政治上受到诸侯大国胁迫,而且商品流通和货币经济直接受到三国的影响。此时,该地区较为流行的货币是圜钱。顾名思义,圜钱由玉璧和纺轮演化而来,均以青铜铸造,并以沿用璧、环形体的专称为名。所以,西周、东周二公国便以国为名,分别铸造“西周”和“东周”圜钱。其中,“西周”圜钱(图 1)重 4.8 克,直径 2.81 厘米;“东周”圜钱(图 2)重 3.9 克,直径 2.76 厘米,现均藏中国博物馆。从重量上来看“东周”略轻;从货币文字来看,“东周”二字较为隽秀,尚未脱离金文的法度,而“西周”二字更为粗犷雄浑,且“以国为名”并全称书写的在货币铸造领域尚属首次,不失为历史事实的重要见证。然而,由于先秦时期的典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