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的实证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的实证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西部 12 省区城镇化和经济增长的时空分布情况,并揭示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从空间分布看,城市化水平自西北至西南依次形成高、中、低三个不同梯度;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经济进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具有对应性;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人均 GDP 每增长 1%,拉动城镇化率上升 0.0384%,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对城镇化率的正向推动作用不一样。 关键词:城镇化 经济增长 互动机制 问题的提出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增长促进人口地理空间上聚集,推动城市进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动经济向纵深方向进展。诺瑟姆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粗略的线性关系,钱纳里提出了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模型。国内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较为关注,如朱孔来、李静静等(2025)通过建立 VAR 模型讨论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刘耀彬(2025)利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阶段讨论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钟陈、陈苏丽(2025)指出,在短期内我国城市化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长期内城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杜兆 、罗宏翔(2025)利用内生增长模型,考察了我国省际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国当前正处于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经济集约进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全国总体,已有大量的讨论成果,但不同区域城镇化与经济进展水平之间相互关系又如何?为推动对本问题的深化讨论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本文对西部 12 省区的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互动机制进行探讨。 西部区域城镇化水平和经济进展水平常空演变过程 本文城镇化率(URB)采纳非农人口比重衡量,单位为%,经济增长水平(PGDP)用人均 GDP 来衡量,西部 12 个不同省(市)分别用 NM(内蒙古)、GX(广西)、CQ(重庆)、SC(四川)、GZ(贵州)、YN(云南)、XZ(西藏)、SX(陕西)、GS(甘肃)、QH(青海)、NX(宁夏)、XJ(新疆)标识,分析时间段为 1999 到2025 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 50 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信息网、国研网。 我国城镇化率的地区差异较明显。从东中西部看,按城镇人口统计,2025 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为 60%,中部地区为 45%,西部地区为 41%,西部与东部相差 19 个百分点。就西部而言,城市化水平不高,内部差异较大。从空间分布来看,城镇化水平自西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