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系型融资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讨论基于关系型融资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讨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利率市场化和银行资本约束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已经把进展中小企业业务提高到战略进展的高度。本文以关系型融资理论为基础,指出可从银行和中小企业两个角度来讨论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关系型融资理论 中小企业 融资 关系型融资理论阐述 关系型融资(relationship finance)是近年来西方金融中介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该理论认为,银行在与企业长期交往过程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内部信息以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构成关系银行相对于其他贷款人的比较优势。虽然关系型融资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收集可利用的公开信息以外的信息;在与借款人的多重交互中,信息收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保持专有状态。关系型融资是与保持距离型融资相对应的。 中小企业自身信息透明度低,缺乏贷款所需的抵押担保品,很难获得外部融资支持。中小企业的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银行要为其提供贷款,必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这势必增加银行的贷款成本,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处于较高水平。一般来讲,贷款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产生逆向选择,银行为防范中小企业的风险会收取一部分风险补偿金,即提高利率。但提高了的利率会导致逆向选择,即贷款利率不够高但经营稳定的中小企业会被高风险企业挤出信贷市场,而风险较大的企业往往容易获得贷款。贷款后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道德风险。由于承担了较高的贷款利率,得到贷款的中小企业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这与银行贷款所追求的安全性原则是相悖的。 Sharpe(1990)证明了关系型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的优势。这是一个两期模型。在第一期中,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都寻求外部融资。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区分优质企业和劣质企业,保持距离型银行不给予贷款,而关系型银行给予贷款。在第二期,保持距离型银行由于第一期没有给予贷款,因而不能区分企业的优劣,仍然不给予贷款。而关系型银行通过信息收集,已经能够准确了解企业的质量,从而决定是否继续给予贷款,避开了中小企业陷于由于信息不透明而无法获得贷款的困境。 关系型融资也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抵押担保可以减轻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