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读历史类通俗读物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审读历史类通俗读物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摘要]历史类通俗读物的审读需要编辑高度注意两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其一,要严把史实关,确保其作为历史读物的“历史本色”,即史实准确、客观、可信;其二,要精心推敲语言,确保其作为通俗读物的“通俗品位”,即语言通俗、流畅、易读。 [关键词]历史通俗读物 历史本色 通俗品位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5) 02-0036-03 近年来,大量历史题材的通俗读物充斥市场,每年出版的历史类通俗读物的数量和种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候[1]。这些读物种类多样,良莠不齐。从作品的具体类型来看,有“史味”浓郁的通俗历史读物,这类读物内容真实可信,文字或通俗易懂或生动形象,能让人以轻松的方式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熏陶,撰述者多为具有历史学专业背景的学者或者态度严谨的作家。有的历史读物,名义上打着告诉读者一段真实历史的幌子,也有较强的可读性,但在内容方面实际上却是在随心所欲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以论代史,而非言之有据,论从史出,撰述者多为非历史学专业背景的人士[2]。 历史类通俗读物质量的优劣,尤其是其中所传播的历史知识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读者阅读时接受知识的准确性,对于正处于求知阶段的青少年来说,那些质量低劣的历史读物对他们的误导或许是终身的。因此,对历史类通俗读物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显得尤为急迫而重要。要保证历史通俗读物的质量为合格品甚至为上乘之作,一方面,需要作者在写作中,既要灵活运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又要以严谨、严肃的态度对待的史实,确保史实准确、可信,所发议论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另一方面,编辑承担的责任也极其重大,需要编辑从严把关,对作品的语言、史实、结构等因素认真把关,尤其要对史实的准确性进行严格审读,以确保史实准确,经得起推敲。 笔者以亲身参加历史类通俗读物编辑的实践经验为依据,谈谈编辑历史类通俗读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旨在抛砖引玉,与大家共享[3]。 1 严格审核史实,确保“历史本色” 历史类通俗读物,虽然读者定位主要为非历史学术讨论者,其语言相对于历史类学术著作而言通俗易懂,更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但仍然属于历史书籍,应该具备历史图书最起码的特点,即历史本色:反映的史实应该做到基本上客观、真实、可信。作为编辑,在编辑这一类图书时,应该对其中史实的准确性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查证,确保书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