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的进展 【本模块教学总目标】 1.在认知学习领域,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传播信息;了解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早期和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感受信息技术从古至今的进展变化。 2.在技能学习领域,让学生初步建立对生活中常见的信息技术设备的感性认识。 3.在情感学习领域,初步培育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第 1 课 信息的传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传播信息。 2、让学生初步体验将信息传播给他人。 3、培育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 【教学建议】 本课是小学一年级的开篇入门课,不宜堆积一串文字来讲述信息和信息传播这些概念,重在引导培育小学生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兴趣,感受信息传播的不同方式。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可结合大量表现信息传播的图片教学,课堂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想表达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给别的同学。 【相关概念】 信息:通常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是通过物质载体所发生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一切可传递和可交换的内容。信息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总称。信息处理:根据一定目的、利用一定设备、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从广义讲,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从狭义上讲,专指图书馆、报社、广播电视、情报等部门对信息进行收集、存贮、分析、加工、传输、发布。信息社会:又称信息化社会。它是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的。在信息社会中,信息被视为社会生产的重要资源,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信息社会属于智力密集型社会,社会劳动力结构将变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科学家、信息处理人员成为主要劳动者。整个社会的体制结构向着多样化、小型化和分散化的方向进展。日本经济学家松田米津提出信息社会具有 7 个特点: 1.社会进展的核心是电脑,主要功能是代替、加强人类的脑力智能; 2.生产出大量的信息和科学技术知识; 3.出现了由信息网和数据库组成的信息公用事业,电脑成为整个社会的象征; 4.社会的主导产业是“知识产业”; 5.“目标原则”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原则,主要的社会体系是志愿性的社区、资源共享; 6.以实现“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