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育策略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心理学的讨论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孩子各种制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的去追求、去实践、去进展。数学课堂在多数人看来就是一个 1+1 必须等于 2 的枯燥无味的老师说、学生听的课堂。因此,数学课堂要达到和其他孩子感兴趣的课堂一样,就需要我们老师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一向提倡"生活即教育",在其生活教学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张雪门先生提出的"行为课程"也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因此要重视学生生活本身的教育,实行教育生活化。数学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却是感性的、具体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2.讨论意义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教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究其应用价值。"因此,我们要在学校的数学活动中, 要打破数学与生活的隔阂,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观察、寻找身边的数学入手,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究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们要确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去体验具体的、可感的、鲜活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动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让学生在愉悦的数学情境中乐学,在兴趣中实践,并力致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育。二、课题的界定1.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指课堂教学、知识巩固以及课外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