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文本教学解读 文本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老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既包括语言文字构成的教科书、课外读物上的文章,又包括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及有关图像等,如课文中的插图,有关的音像资料。文本解读是指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准确把握文本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师生主体在阅读教学中,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有创意地解读文本,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进入“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境界,因而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所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例如,《小动物过冬》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是这样写的:燕子说:“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温和,还有很多虫子。等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读的:师:“读了这段话,大家想象一下,小燕子在南方生活得怎么样?”生:“很欢乐。”师:“是啊,多快乐的小燕子啊!谁能快乐地读一读?”(指名读)师:“第二年春天,春暖花开,多美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 安排这一段的本意是让学生了解小燕子的过冬方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语言文字训练和科学知识的普及结合起来。整体上看,这一段只是小燕子在讲述自己的过冬方式,并没有流露出小燕子的兴奋、激动与欢乐的情绪。所以,这位老师的引导偏离了文本的主题,这说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存在问题的。 二、适当渗透文章背景,深化解读文本。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有一篇课文,题目是《孔繁森》,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牵强答应。”在教学中一位老师这样设计:师:“为什么孔繁森在夜里悄悄地去呢?”生:“他怕孤儿知道不让他去,所以等他们睡着了孔繁森才去的。”师:“对,感动吗?谁来读读?” 孔繁森夜里去献血,难道仅仅只是怕被孤儿知道吗?让二年级的学生去体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