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开展课堂活动,引导主体参加》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猎取过程的主动参加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养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加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加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推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 体验生活,内化认识思想品德课的课文从国家、世界着眼,由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着手,设计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活动,体验或感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在真实的行动中,培育应用与制造能力。通过“体验生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例如,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时,我布置了让学生在家里坚持做一件家务的体验活动,(坚持每天到垃圾、每天扫地、每天刷碗等),从而让他们意识到做一件家务并不难,难的是坚持做一件家务,在参加中体会到父母家务劳动的辛苦,培育学生的责任心,在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又如,在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人》一课时,我大胆放手,选出一个不太遵守纪律的同学,让他当一天班主任,通过参加班级管理,让他体会到老师工作的琐碎和不易。其实,这些活动只是外表,体验才是课堂的精髓。只有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技能和素养才能内化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产生其应有的意义。二、 辩论竞赛,深化明理课堂外的体验固然有效,但毕竟会受到时间、地点和人数的局限,而通过课内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更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阔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老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纳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推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同样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如:在教学《我喜爱集体活动》一课时,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