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幼儿园常常上的这堂课,却总被我们忽略]幼儿园安全教育课教案 孩子越大脾气也越大啦? “一言不合就生气,说啥也听不进去。” “之前生气了只是哭闹,现在开始摔东西,甚至打人了。” 这时候,千万不要急着用“不听话”“无理取闹”来给孩子下定义。 生气并没有错,这是人天生的一种情绪本能,除非大脑里的杏仁体罢工了。只不过,年幼的孩子用了错误的行动。就像绘本《我不想生气》的小兔子一样: 所以呀,如何尽早教会孩子与情绪和平相处才是关键。这类教育在国外很常见,比如早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会给孩子上 AngerManagement(生气管理)的课了。 认识、接纳情绪 在心理学上有个“生气冰山”的说法。我们能看到的生气只是外漏出来的冰山一角,藏在下面的可能是害怕、害羞、难过等各种情绪。 只有深化了解到底是哪种情绪在作怪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对于 2、3 岁的孩子来说,可以先从认识不同的情绪入手。 这时他们正处于了解自己身体的阶段,不妨玩玩奇妙的情绪转盘游戏。 先将五官剪下来,让孩子一边照着镜子,一边把它们的位置放好。有趣的是一样的五官,只要旋转不同的角度就会出不同的情绪。 玩的过程中不仅要给出现的情绪命名,还要和孩子熟悉的生活事件联系起来,这样他才好更好地理解。比如,现在他变得快乐了,也许是因为吃到了最喜爱苹果。 最开始只用和孩子讨论上图最小圈的 6 种情绪即可,等他们慢慢长大后情绪感知才会越来越细化,比如是无助的难过或者无聊的难过。 这一阶段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即便是负面情绪也没有错,要接纳它。 说出口会好很多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过一项讨论:语言表达可以使人们感受到的悲伤、生气和痛苦减弱。 但是,让正处于爆炸阶段的孩子开口表达自己的情绪可并不容易。父母可以先从自己做起: 错误典型 压抑型:“哭什么哭,不许哭。” 缩小型:“只要你不哭我就还给你买 xxx” 正确做法 “你看起来真的很沮丧。” “我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很心疼。” 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情绪其实就已经得到舒缓了。而且达到共情之后他才同意打开自己,这时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原因就会容易起来。 情绪和行为分开算 不过,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理解的是情绪,而不是那些错误行为。比如,借助下面这个海报。 “生气可以,但是……”在这个固定句式下指出那些不被允许的行为:损害他人、自己,毁坏东西等等。 另外提供给孩子一些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