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备课— 备课问题诊断与解决第一章 备课基本理念 备课是老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假如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老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老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老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老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有关调查表明,老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随之应运而生,集体备课成为“教案之和”的代名词,“拿来主义”更是多数老师的惯用做法。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透过种种现象可以看出,当前广阔老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以下几大误区: 一、备课是否等于背课 【案 例】 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因为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还不熟悉,教学的环节还不熟练,所以常常把老师上课的每句话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甚至哪里需要停顿,哪里是重音等等都烂熟于心,甚至写在教案上。课堂上这样的老师常常是“眼中无人”的,一节课几乎就是自己“背课”的时间。 【点 拨】 备课不等于背课。 第一,备课与背课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不一。 选择备课的老师并不急着动笔,而是先放飞思想,即使有时想得比较远、比较杂、比较多也无妨。思考时,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模式的窠臼,他们尽力避开线性思考取而代之的是块面思维。在思考前,他们时时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将搭建一个怎样的平台让学生走近目标,假如学生这里出现问题,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调整等教学变数。备课时的思考并不是教学环节的面面俱到,而是该密处不透风,能疏处可走马。 背课者,省略的是研读教材和学生,而直奔教学设计。他们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