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众多学科中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应该灵活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而不是拘泥于教材亦步亦趋,关键是要用教材教思路、教方法,以点带面,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以便学生能够运用语文课堂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学以致用,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形成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而不是纸上谈兵。 关键词: 语文; 实效性; 兴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25)(11-12)-0095-01 一、巧设问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在我们的课堂上无处不在,精当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顺畅,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进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简单的提问,只要直接回答是或否,但还有一些提问很笼统,没有明确的思维的指向性,使学生感到不知从何答起,一片茫然。这些问题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影响了学生的思维进展,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要问得巧,老师就要精心选择最有价值和最能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就非常明确,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有时候,我们深化研读文本,发现文本中平淡无奇的地方恰恰能设计出平中见奇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作深化探究。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在描写兰芝殉情时有“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之语,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一细节,设置问题“兰芝作为一个意志坚强的女性,她为何在以死同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抗争的时候偏要脱下鞋子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再引导学生从“履”的意义入手,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对“履”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明白了“履”在婚嫁中不同寻常的意义,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到刘兰芝在以生命捍卫爱情与人格尊严时所表现出的冷静、果敢、坚强,理解了她的抵抗封建礼教和封建权势的精神中还有着更深刻的文化意蕴。 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本节课充满期待,注意力高度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