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初二上册历史第 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及答案 在紧张的备考过程中,对于历史的复习,如何使出题海战术呢?别走开,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初二上册历史第 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欢迎阅读! 初二上册历史第 20 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有一首竹枝词写到:“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材料中的通讯方式是() A.无线电报 B.书信 C.有线电话 D.互联网 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3.1876 年某天,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在当时最著名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了淞沪铁路正式投入运营的报道。该报纸应是() A.《民报》B.《申报》C.《每周评论》D.《新青年》 4.图 3 是我国近代出版的某一图册的封面,它反映出的正确信息是() A.商务印书馆是在北京创办的 B.该图册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C.商务印书馆主要出版地图册 D.商务印书馆的出版历史最长 5.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w~%ww#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李鸿章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从小勤奋读书,1894 年考中状元。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深深刺激了他,于是决定弃官经商,走“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由一个旧官僚逐渐转变成一个爱国实业家。他回到家乡后,手中既无资金也无设备,他奔走于官府与民间筹集资金我,但有钱人推三阻四,政府官员态度冷淡,他饱尝人间冷暖。1899 年大生纱厂终于建成。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洋务运动提出了什么口号?为此实行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张謇为什么弃官经商?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3)为拥护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赛先生”,陈独秀等人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产生了...